故园(二)(1 / 3)
≈lt;阿沅≈gt;
“祖父是世人公认的国器大儒。先帝在时对其诸多倚重,曾盛赞有云,‘锐志匡时,宏才赞理,公忠任事,王佐之臣’。他一生教导过两位太子,历经永正、元德、昭元三朝,辅佐了萧家三位帝王,不曾有一日去位。
家国天下,兴衰成败,人与世事的际遇仿佛尽数写入了那颗罗盘一样精准的头脑中。他凭一己之力掌舵着偌大的宗族,在看不见的土壤深处,埋下一条须节繁茂的血脉。
以祖父为根基的树脉在最靠近宫墙的地方恣意生长,数十年的时间足矣变得荫如华盖,甚至可以攀在碧色的瓦上,觑一觑墙里的风光。
园林中正值春色如许,唯有一处寂寂无音——那是一方无人问津的净土,土质丰沃,环绕有溪洲,只因尚未生出草木,引不来莺鸟留步。
他旁观侧望许多年,想了又想,运作罗盘仔细堪验。最终选在一个好时节,隔水掷下了一颗种子。
沅有芷草,澧生芳兰。
我便是这般来到的这片土地上。”
温沅入宫前,太傅曾问她,
“坤厚载物,取象于地。此卦含弘光大,安于常则贞,是以吉也。既此,你当如何处之?”
她沉思片刻,以第四爻的爻辞作答,“无咎无誉。”
温太傅眼中流露出欣慰,又问,“万物资乾以始,资坤以生。乾与坤,孰为先,孰为后?”
她犹豫半晌,不敢托大,于是依旧借前人之口,讷讷回道,“阴极必反。坤为臣、妻之道也,不敢当其成功,惟奉事以守其终耳。遂,乾为道,当顺圣意,从王事、从上事。”
不等她看清祖父的神情,脑袋被书筒敲了一记,方知答案不尽如意。
温太傅长叹,“书中有万千道理,世间有万千道路。躬身笃行得来的成果大多被奉为圭臬,历朝历代践履者无数,说是走出一条正道,亦不为过。可为何循迹而往者如云,执牛耳者却寥寥?”
“”
她等了许久没有等到下文,惴惴抬头,正对上祖父宽厚的眼。他手中的《易经》卷成卷,像是握着一把惊堂木,只等她看过来的一瞬间拍案陈词。
“有些正道,本来就是偏的。这些偏从的路,不会写在书里,也不会有人告诉你。”
书筒再一次点上她的额头。
“要用眼睛去看,用耳朵去听,用脑思考,用心衡量。只有它们是属于你的,只有它们不会骗你。”
“你要走出自己的路来。”
“因为从古至今,后宫还没有一条能被称之为&039;道&039;的路。”
靖后的一生有一道众所周知的分水岭。元德十三年以前,她或许会同哀帝一样,成为史册上乏善可言的几行字迹,用正雅规矩的台阁体写成,如无意外,甚至几十年里都不必再添笔墨,只等棺椁封入地宫、定下谥号,一个“崩”字,便到此为止了。
可惜造化弄人。
元德十三年的夏天,一列金戈铁骑自西南北上,跋山涉水迢迢而至,风尘不减砺光。为首之人行如一道势如破竹的罡风,硬生生撕裂她那仅此一章的平庸传记,从而改写为一场传奇。
温沅入宫一年后,终于明白了祖父的良苦用心。
前朝外殿,后宫内闱,从来都不是割裂分治的。乾为天,坤为地,阴必从阳,理固宜然。
只不过坤卦尚有一爻曰:龙战于野。朱甍碧瓦,兰宫桂殿,这巍巍的四方宝阙赫然是靖后的掌中之物。
她把这个结论偷偷讲给母亲听,得到后者一记翻白。
母亲不以为然,“靖后是后宫之主,乾以下,自然是唯坤位尊。她在宫里只手遮天,还不是仗着圣上对她予取予求,爱得没有章法了。不过,”她颇有些得意,“倘若太子荣登大宝,即便是靖后也要屈尊让位。”
温太太话音一转,又抚掌喜笑颜开,“也亏如此,不然储君之位还不知落到谁的头上呢。说她命好,两朝的嫡长子皆出自她的肚子,换个人坐于谁有碍,于她都无妨;说她命不好,哼哼,兄终弟及这等乱了礼法纲常的规矩,圣上做且做了,总归是他的天下。换到女人身上,这笔风流债,后世可怎么看”
温沅急忙捂住母亲的嘴,眼观四路耳听八方,心都跳到了喉咙口,骇得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话,“阿母,你胡言乱语,要让祖父知道,非狠狠禁你的足不成。”
温太太是个心眼儿大如斗的妇人,喜怒哀乐摆在脸上,一条舌头连着心,想到什么说什么,由此生出不少口业。温太傅唯恐她在外捅破天,几乎隔绝了温家内宅和东宫往来,此番事出有因,行前反复对其耳提面命,嘱咐她“话不可对二人言矣”。饶是深知她祸从口出的习性,老练如温太傅,若听见今日一席话,必定勃然大怒,指着父亲的鼻子逼他休妻出门。
祖父是压在温氏所有族人身上的一座五指山。母亲见她变了脸色,登时后悔,啪啪拍了两下嘴巴子,这才想起今日前来的要事。一把抓住她的手放在小腹上,张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